最记当是梦圆时——来自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5日       来源: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阅读:37次

    奔向小康,犹如一场长跑;实现全面小康,也是一场冲刺。

    在这场必胜的奔跑中,株洲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市州中,该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一直稳居第二。2017年,继长沙之后,株洲成为全省通过全面小康测评达标的第二个市州。同一年,全市所有县(市、区)一起通过全面小康达标认定。

    株洲先天条件并不优越。是长株潭三市中唯一拥有全部三类县市区的市,其中炎陵县和茶陵县曾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面对现实,株洲立足市情,坚持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总揽,按照“分类指导、协调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主攻难点,稳基础、补短板、促提升,使全面小康工作始终在有序有效有力中推进。可贵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测评达标之后,株洲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自我提标,定下了打牢基础、补齐短板、增强弱项、扬长优势、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几年来,株洲全面小康建设蹄疾步稳、笃定前行,在全省年度小康考评中,各县市区综合表现一直亮丽出彩。

    小康路上,株洲市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1948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3003.13亿元,年均增长8.5%,成为全省第5个经济总量跨越3000亿元的市州,并连续5年入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决战决胜,硕果在手。一个圆圆的句号,圆上了一个美美的小康之梦。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是一个使人无法平静的时刻。此时此刻,回首“十三五”,在艰难中一路走来的株洲干部群众,心中仍然充满着激情……

    “株洲动力”拉动小康快车

    冲刺小康,离不开强劲动力。素有“动力之都”美称的株洲市,在冲刺小康的关键时刻,找到了一把放大株洲“动力”、加快发展步伐的金钥匙——“株洲·中国动力谷”。

    2013年上半年,株洲市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的概念。同年9月,《打造中国动力谷——株洲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行动方案(2013—2022年)》迅速出台。其主要内容是依托电力机车、航空发动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力争用10年时间,打造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集群,将株洲市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国动力之谷。

    打造中国动力谷,株洲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交通领域提供动力的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均为该市的优势产业,其中株洲轨道交通产品就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27%,位居全球第一;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拥有涵盖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航空配套产业等完整的产业链;由新能源轿车(北汽)、客车(中车电动)、专用车组成的整车产业,聚合着220余家汽车生产企业。

    可以说,以三大动力产业为核心打造中国动力谷,准确抓住了株洲工业的主要特点。目标一提出,便在市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得到一致认同。动力谷概念提出当年,便通过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论证评审,成为部省共建项目。在湖南省发展战略中,中国动力谷占有了重要一席。

    2016年9月,在株洲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株洲市委作出决定,将建设“一谷三区”作为全市今后五年的总任务,其中的“一谷”就是加快建成株洲·中国动力谷,“三区”就是建设“一带一部”开放发展先行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幸福区。“一谷三区”汇集了株洲全市人民的智慧,描绘了株洲发展新蓝图,开启了株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在谈到株洲·中国动力谷的发展目标时,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表示,株洲举全市之力,汇聚全球资源,以产业链思维抓项目、兴产业、强实体,坚持补短板和锻长板相结合,统筹强链补链延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提升株洲·中国动力谷在中国制造版图的影响力。

    以“一谷三区”为统领,株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加速度——

    通过几年努力,株洲·中国动力谷10大产业年均增长16%,占全市工业比重上升到75%。在此背景下,株洲市“3+5+2”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即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为引领,加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特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早已迈入千亿台阶,陶瓷产品出口份额占到世界的15.3%,芦淞服饰产业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产业集群。

    通过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2014年至2019年,全市年均投资805.7亿元,年均投资增长10.97%,三一、绿地、长城电脑、华录数据湖、淮柴动力、中建材发电玻璃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株洲,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等国省创新平台129家在株洲建成。在此期间,株洲制造创造出了11项世界第一、93项全国第一。目前,株洲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投入比例高居全省第一。

    中国动力谷犹如一个马力十足的火车头,快速拉动着株洲经济不断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9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2%,是全省第二个超过200亿元的市州。

    城乡统筹共著华美篇章

    今年国庆前夕,株洲市民等到了两个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位于石峰区的响石广场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株洲中环大道北环路主线达到通车条件。前者是环线堵点,后者是环线缺口。

    全长近33公里的株洲中环大道,是株洲市唯一的一条环城大道,于1999年正式动工修建,而响石广场是该大道上一直没有立交化的堵点之一。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因融资难题和施工难度等原因,这条事关株洲城市建设、城乡融合的城市大动脉,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超出想象。响石广场建设整整用了3年,而中环大道全部贯通更是整整用了21年。

    但株洲人锲而不舍,历任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硬是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直至大功告成。如今,堵点消除了,缺口补上了,残缺了21年的城市之环终于圆满对接。环线的开通,为株洲市的城市建设划了一个阶段性的圆满句号。巧合的是,就在今年,株洲市的小康建设也将圆满收官,这是一个更大的圆满句号。

    大句号套着小句号,预示着株洲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株洲城市环线彻底贯通之后,将完整串起城区,大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带动沿线区域发展。同时,株洲南四县多了一条顺畅的进出城区通道之后,区域要素流动必将加快,城区各区跨区联动必将更加紧密,进一步夯实了经营城市的基础。

    一条城市道路的建设,见证了株洲市推动城乡协调区域融合、拓展小康社会发展空间的不懈努力。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株洲市的决策层始终认为,小康不止是城市的小康,而是城乡一体的小康。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株洲市一直紧抓不放的重点工作方向。

    这些年来,株洲市在推动城乡携手奔小康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思路,始终采取有力的举措,因而成效显著:

    ——城区突出拓城提质、腾笼换鸟,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城市绿色转型之路。通过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两型社会建设、“蓝天碧水净土”行动,株洲城区面貌大为改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区形象日益提升。目前,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三次荣膺“国家文明城市”,城镇化率由30.12%提高到67.91%。

    ——农村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良好风貌。通过持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路网通达率、自来水普及率、光纤进行政村普及率、4G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100%、81%、98%、95%,100%;通过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特色村镇培育、乡风文明创建“五大工程”,不断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全市有2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2个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以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抓手,株洲市着力提升新型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促进城乡融合。继完成“一区一县九镇”试点之后,又大力推广“多规合一”试点经验,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和全市规划“一张蓝图”,大大增强了县域经济的活力,县域经济贡献率达到53.2%。

    民生答卷洋溢幸福味道

    日前,中宣部授予黄诗燕同志“时代楷模”光荣称号。这是黄诗燕同志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后,获得的又一光荣。黄诗燕是原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2011年至2019年,他九年如一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以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永不懈怠的攻坚精神,带领20余万老区人民向贫困宣战,使炎陵县顺利脱贫摘帽。2019年11月29日,他在工作期间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年仅56岁。

    作为一名在株洲成长起来又为株洲脱贫事业献身的优秀干部,黄诗燕同志的优秀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正是在许多像黄诗燕这样甘于奉献的干部努力之下,早在2017年,株洲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就取得决定性胜利,炎陵县和茶陵县实现脱贫摘帽,166个贫困村退出,15.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贫困发生率由15.7%下降到0.3%。在《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8》发布的全国小康城市百强榜上,株洲名列48位。

    发展为了民生。伴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株洲市的民生工作也迈上新台阶。

    这几年来,株洲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突出“为人民、利民生”工作主旨,将财力物力向民生倾斜,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民生幸福,表现在老百姓收入的明显提高上。在提前三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株洲一直在追求产业更加兴旺、城乡就业更加充分的新目标。几年来,全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万人以上。2013年至2019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相应为8.6%、9%,分别达到46553元、21680元。

    民生幸福,表现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上。从“上学难”到“上好学”,全市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8万个,大班额基本消除,普惠性幼儿园幼儿占比达80%;从“有保障”到“全覆盖”,全市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标准高于省标准;从“看得了病”到“看得好病”,全市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标准化医疗体系,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常住人口寿命提高到78.88岁。

    民生幸福,表现在一件件“以小见大”的民生实事上。连续多年实施“民生100”工程,办成一批利民生、暖民心的好事实事;新增公共停车位1.5万个,从“一位难求”变成“需有所供”;加装200多台电梯,惠及4000多户家庭近2万市民,加装电梯数量仅次于省会长沙;城区新建、改造、向社会开放各200座公厕,厕所革命取得决定性的进展……

    民生幸福,表现在创建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上。目前,株洲先后六次荣获全国综治工作优秀地市,四次捧得“长安杯”。近年来,通过继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株洲市又取得了“四无四降两上升”的好成绩,即没有发生政治安全事件、暴力恐怖事件、个人极端事件、规模集访事件;刑事案件下降30.9%、治安案件下降51.8%、八类严重刑事案件下降47.1%、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整体脱贫,小康梦圆。发展动能强劲,美好未来可期。目前,株洲市又开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

    新的目标,新的动力。新的目标,新的激情。在全面小康上已经交出高质量答卷的株洲市,又在书写一张更加鼓舞人心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