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家精神照亮创新路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阅读:39次

以科学家精神照亮创新路
  ——科学家代表谈新时代科技使命

  在11月17日的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霍守亮,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郭少军4位科学家代表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与记者进行交流座谈。

  不畏艰难 勇攀高峰

  “以前去青藏高原科考,我们就坐在货车后厢里。”作为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回想起首次参与高原科考的经历讲到,“那时候根本不讲究人货分离,有车坐就不错。”

  艰苦不仅体现在坐“敞篷车”,不便的交通也使得科研时间被拉长。姚檀栋说,前往科研地点经常需要花费一个多星期,但如果司机不愿走,科研团队便寸步难行。

  长时间艰苦的高原考察并没有让他停下脚步。对姚檀栋来说,纵然困难重重,青藏高原所蕴含的科研资源与价值对他仍有巨大吸引力,使他在青藏高原研究中不断前行。

  随着时代发展,科考手段、设备与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近期考察三江源时,姚檀栋一行人借助直升机,短短8分钟就实现海拔2000米的跨越,高效完成科学考察。

  “国家实力的提升给予科研更多可能性。”姚檀栋表示,高新技术对科学研究具有促进作用,二者结合将使得科学研究更具效率。

  抱有好奇 甘为人梯

  “历史上一些颠覆性、革命性课题多与基础研究有关。”袁亚湘认为,相对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过程更漫长,这就需要耐住性子,甘于寂寞。

  “基础研究在完成之前,事先并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没有好奇心就很难坚持。”袁亚湘表示,作为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基础研究最原始的动力,因此要始终抱有好奇心。

  当前,科技领域国际竞争白热化,“卡脖子”现象时有发生。袁亚湘认为,很多“卡脖子”的技术归根到底是基础研究,这就需要更多科研力量参与其中。

  在袁亚湘看来,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未来,应该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精神,多鼓励青年科学研究者,让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始终抱有好奇心,实现在重大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与进步。

  传承精神 勇于担当

  作为“80后”青年科学家代表,郭少军与霍守亮均表现出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敬意。

  “在我科研生涯中,我的导师对我影响很深。”讲到科学家精神,郭少军首先谈起90多岁的导师,“虽如此高龄,他依旧每天坚持工作至少12个小时,经常凌晨才结束工作。”

  受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响,郭少军让自己始终保持长时间的科研工作。他认为,规律工作能够保证科学研究的延续性。

  “国家所需要的,就是我所要担当的。”刚毕业时,霍守亮便参与到了环境基准研究的工作中,但当时该项工作在国内是一个比较冷门的研究领域,工作难度很大。但他没有害怕,而是从零开始,边学边做。

  后来在新的项目中,遇到缺乏数据时,他便带着学生用3年时间,收集100多个平台的基础数据;遇到交叉学科时,他就踏踏实实学领域外的知识。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要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面对困难,霍守亮始终没有选择退却,而是稳扎稳打,实现突破。

  据新华社电 记者彭韵佳 沐铁城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