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8日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阅读:41次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王倩雯 祝敏报道 11月13日,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了100多公里,又在山路上盘旋了近3个小时,记者终于在被密林环绕的山洼子里,看到了松塔村入村指示牌坊。
松塔村是塔山瑶族乡这个偏远大山里最远的村子,距离最中心的乡镇府15公里,进村后,在外界再畅通不过的手机网络信号,在这里就会时隐时现。
然而,在大国点名的“发令枪”响起的时候,不便的交通和不畅的信号,没有让这个小山村“点名”的步伐慢下来,在赵玉生与肖正和两位“点名人”的不懈努力下,松塔村的村民们也在第一时间加入了“答到”的队伍。
初冬时节,随着夕阳隐匿了它最后的“倩影”,被压制了半日的山风也伴随着渐暗的天色,渐渐变得凛冽起来。乡亲们结束了一天的农活,陆续回到了温暖的家中,大山里静悄悄的,只有昏暗的月光和零星的几声狗叫。傍晚6点30分,摩托车轰鸣,打破了这片宁静。全副武装的赵玉生、肖正和手拿“装备”骑着摩托车,急匆匆地向村民盘志辉家赶去,沿路的民居炊烟袅袅,村民们都进入了晚饭时间,然而,忙碌了一天的他们却还没来得及填一填自己的肚子。
“不好意思,打扰你吃饭了,我们是来进行人口普查登记的。”晚上7点,年纪大的赵玉生带头敲开了盘志辉的家门。虽然是认识十几年的老乡亲,两人还是递上了自己的工作证,盘志辉和老伴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屋。
“你们这一天辛苦了,都吃饭了吗?没吃的话一起坐下来吃点吧。”“不了不了,我今天预约了好几户,时间紧,我们还是先办正事吧。”赵玉生一边说一边拉着盘志辉坐下,并从从袋子里掏出了普查需要的各种资料、问卷。
“请问您家里现在一共住了几个人啊?家里有今年的新生儿还未上户的吗?”赵玉生对照表格依次询问,盘志辉夫妇一一作答,填好信息后,赵玉生反复与盘志辉核对好后,将手里的手机递给他,让其签上自己的名字。今年46岁的盘志辉没读过书,不会写字,更不会用智能手机这样的“稀奇玩意”,为了顺利完成最后一步,肖正和握着他的手,带着他一笔一划在屏幕上“凑出”自己的名字,这一套程序完成下来后,时钟已经指向晚上8点了。
“你们辛苦了,我们没什么文化,好多东西都不懂,给你们添麻烦了,你们无论如何都要在我家吃上一口热饭再走。”看着辛苦的普查员,盘志辉觉得很心疼,一再要留他们在家里吃饭。两人再三婉拒,连躲带跑的才终于走出了门,但这个固执又善良的山村汉子,硬是追到门口,在赵玉生手里塞了几个刚刚煎好的糍粑,这才肯“放”他们离开。
“村里地方大,但干部人员偏少,此次普查工作更是时间紧、要求严,为了确保跟上进度,我们必须争分夺秒。”赵玉生告诉记者,现在是农忙时节,乡亲们出门早、回家晚,因此,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日常劳作,他们只能利用清晨或者傍晚的时间赶到村民家里进行入户登记,早的时候需要在清晨5点就出门,晚的时候可能晚上11点还在普查路上。
记者一路跟随着他们,看着他们敲门入户,询问、填表、签字……两人配合默契,有序加快着进度。趁着赵玉生上洗手间的空隙,记者终于逮到机会与肖正和这个“90后”普查员聊上几句。
肖正和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参与人口普查工作,原本以为是一个很轻松的活儿,但事情干起来后才发现,这项工作,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
塔山乡不同城区,村民居住得相对分散,加上乡亲们每天的农活都很繁重,如果是白天去走访很难遇上,而且老人在家的情况居多,他们也大多不会使用手机。所以,如果运气好,普查员们一天最多能登记上10多户,不顺利时,一天只能登记3户。
当记者问起普查工作的曲折事,肖正和颇有感慨:“大山里,独居老人比较多,儿女远在外地打工,老人们不懂这个工作,也记不得自己的证件信息,我们要多费很多功夫。我印象最深的一户人家,我们前前后后去了6次。平时只有一位老人在家,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务工,老人由于不了解我们人口普查的工作,戒备心很强,好几次门都不愿开,我们通过联系他儿子和周围邻居做工作,最后花了3天才把这一户的登记工作做好。”
这段普查经历,对于肖正和来说,是一件既辛苦又幸福的事。“第一次在熟悉的村民面前,遇到那么多误解和戒备,不知道多少次被当成骗子挂电话,有时候觉得挺委屈的,但开展入户普查以后,我们在了解全村人口信息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里这些年发生的可喜变化。比如,房子的外在颜值和内涵设施都变得越来越好,房子里开门迎接我们的年轻人逐渐变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塔山青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观察、见证这些改变,真是何其有幸。”谈到这里,肖正和一脸自豪,眼睛里的神采,冲淡了脸上的疲态。
直到晚上9点30分,赵玉生、肖正和两人共完成了4户人家的登记,记者也结束了一天的取材,准备收工回家。“今天一共约了6户,现在还剩两家了,你们早点回家休息,我们还要加加油,把剩下的都完成。”匆匆告别后,记者目送着二人,骑上摩托车,奔赴到下一个普查对象家中,他们鲜艳的红马甲和氤氲的摩托车灯光,点亮了这黑夜里的巍巍山岭。
“塔山的每一个人口数据,都是我们一线普查员脚步‘丈量’出来的。”塔山瑶族乡第七次人口普查负责人告诉记者,自衡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启动以来,有无数个像赵玉生、肖正和一样的普查员,每日翻山越岭,行走在各个村寨之间,用辛勤的汗水、踏实的脚步,“丈量”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准扎实的人口普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