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5日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阅读:39次
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仍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格局,我国的经济发展之路或将更加注重提“质”而非单纯的加“量”,同时“双循环”将成为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供需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在当前全球经济放缓、逆全球化端倪显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之下,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全会在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做出全面评估后,提出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如何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格局下中国会有哪些新的机遇?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仍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格局,我国的经济发展之路或将更加注重提“质”而非单纯的加“量”,同时“双循环”将成为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供需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
以改革和创新打通国内大循环
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这个循环要畅通起来,就必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特别是供给体系要和国内需求更加适配。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对于需求端来说,扩大内需是发展“双循环”的关键。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更加注重民生民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扩大新基建等有效投资、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建设以释放消费活力。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拓宽外贸“朋友圈”,以加强国际贸易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双边合作。对于供给端而言,预计将继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并完善国内产业链建设以保障供给端的提质升级。
麦格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胡伟俊认为,建立“双循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今后要争取在科技和能源等关键领域不被“掐脖子”。二是需要提高内需,特别是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从而减少对外需的依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提高消费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能。胡伟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具体而言,要提高消费在总需求中的比重,继续加杠杆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只能提高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而这取决于要素市场的状况。解决办法只能是通过一系列要素市场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变收入分配的格局。
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十四五”期间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需打破目前制约国内消费和民间投资的一些约束,释放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的空间。
土地改革也被认为是促进“双循环”以及释放国内消费潜力的关键一环。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向记者解释,土地改革有助于土地资源更为合理的分配使用,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连平认为,土地制度改革能够创造新增财富,同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伟建预测,未来在全面促进消费方面的政策可期。一是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通过将产业升级与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相结合,不断满足国内居民对高品质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二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要让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三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
唐伟建认为,在拓展投资空间方面可能的举措包括三方面。一是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消除各领域投资的限制性政策。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大投资。三是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重点,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强国建设,推进能源革命和加快数字化发展。
高水平开放与“双循环”相互促进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大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习近平指出,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质上是以提升国内超大市场吸引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带动扩大开放各项任务举措有效落地,加快主动型发展。“十四五”时期的高水平开放将更多依靠国内超大市场的吸引力,而非简单通过放开准入等政策助力。
专家普遍认为,“十四五”时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扩大开放战略将并行推进、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具体开放领域,金融业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更加值得期待,未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资本市场更大范围开放,自贸区内的投融资贸易便利化将成为重点开放领域,新的金融开放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有望取得新进展。
如何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唐建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第一,发挥中国市场规模大、工业体系齐全及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优势,形成区域产业链集群。第二,主动参与全球经贸规则的谈判和制定,努力打破某些国家“去中国化”的图谋,促进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加完整、更具韧性、更有竞争力。
“今年中国可能会成为大型经济体中唯一能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这样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创历史新高。”唐建伟称,以自身发展带动全球发展,才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未来中国应利用自身内需空间大的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新时期对内开放也尤为重要。实行真正的国民待遇,不同所有制企业和资本都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开放问题,再度成为业内关注的一个重点。
关于国内民间资本的开放问题,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一要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二要采取措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特别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四要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将“加强产权保护”落到实处;五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六要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